10月11日,財政部在香港順利發行30億美元主權債券,獲得大規模的基石訂單,總認購規模超過130億美元。
這個看似平淡的消息,立刻在國際金融市場引發高度關注。
美國財經媒體彭博社文章稱,中國“逆勢而上”,在疲軟的市場環境中順利發行美元債券,顯示了中國經濟對國際投資者的強大吸引力。
摩根大通分析也表示,中國方面選擇這個時間節點發行美元債,也顯示了市場對中國債券的需求依然旺盛。
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順利發行30億美元債的消息,對沖抵消了全球市場暴跌的慘淡氣氛。國際投資者也為中國主權債券給出了最高的定價,“用資金投票”表達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第三次發行美元債券10月12日,財政部新聞辦公室發布公告:
10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順利發行30億美元無評級主權債券。
其中,5年期15億美元,票面利率為3.25%;10年期10億美元,票面利率為3.50%;30年期5億美元,票面利率為4.00%。
此次發行吸引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及貨幣管理當局、主權財富基金,以及國際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數百家機構投資者踴躍參與,進一步拓展了全球投資者基礎,獲得大規模的基石訂單,總認購規模超過130億美元。
財政部還表示,在全球資本市場劇烈波動的背景下,此次美元主權債券成功發行,進一步完善了中國主權外幣債券的收益率曲線,彰顯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持續向好、長期健康發展的堅定信心。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這是中國繼去年10月在香港成功發行20億美元債券后,一年內第二次發行美元債,同時這也是中國十四年來第三次發行美元債,發行規模超過前兩次。與此同時,在10月10日,財政部還在香港順利發行50億元人民幣國債。
美元債收益率彰顯中國競爭力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財政部本次發行的債券和去年發行的美元債一樣,都是無評級債券,而中國在國際債券市場發債成本,和蘋果公司、微軟一樣便宜;和同期美債相比,中國十年期美元債收益率大約高0.3個百分點,中國三十年期美元債收益率大約高0.7個百分點。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10月10日,美國財政部官網公布了美國國債最新的拍賣結果:價值230億美元的十年期國債平均中標收益率為3.225%;價值360億美元的3年期國債平均中標收益率為2.898%。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這批十年期國債拍賣的認購倍數(即認購資金和發行額度的比例)僅為2.39;三年期國債認購倍數也只有2.56;數據顯示,市場資金對美國國債的認購活躍度遠遠不如中國主權債。
在如今強勢美元的大背景下,中國主權債與美國國債的息差縮小到如此接近的地步,也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強大活力。
華爾街日報表示,當前中國外匯儲備雄厚,貿易順差巨大,投資者仍然對中國信譽信心十足,而且按照歷史標準,長期利率仍然相對較低,中國此時發行長期主權債券的發行時機是合適的。
“不差錢”為何也要發債2017年,財政部金融司司長王毅表示,在香港發行美元債券也是國際投資者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最佳窗口,更歡迎廣大投資者看好中國、投資中國,這對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香港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政府一貫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也曾表示,歡迎中央政府在香港發行美元主權債券。目前,中央政府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國債,任何人購買或交易所得的利息或利潤,均可獲豁免繳交利得稅。特區政府會盡快研究擴大豁免利得稅的范圍,以涵蓋中央政府在香港發行的非人民幣國債,使香港成為中央政府發行主權債券的首選平臺。
而在美元債發行過程中,一些國際評級機構的缺席也引起了外界關注。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審計專家張連起認為,“一些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常常帶著有色眼鏡,尤其是對中國經濟的韌性、動力、空間等,缺少充分適當的了解和把握,對中國經濟良好基本面和發展潛力存在誤讀?!?/p>
東北證券研報針對本次美元債發行的作用表示:
1.“打臉”穆迪標普等評級機構。本次在港試水的一個突出特征是跨過信用評級機構而直接問價市場,因為在港發債并沒有強制評級規定,所以也不屬于非正常操作。此前大量中資企業海外舉債不得不嚴重依賴于標普穆迪等評級機構的評級,本次試水可以起到糾正的作用。
2.彌補期限結構性缺口,形成一個跨久期的完整的“錨利率”定價曲線。本次發行20億美元分別“復活”了5年期以及10年期的美元主權債市場,豐富了具有市場基礎的收益率曲線,為中資后續美元債定價提供了新的更具市場基礎的“錨利率”。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對記者表示,從融資成本來看,在香港發債要比在內地發債成本要低。其次,這也與我們的大國地位相匹配,對香港、對金融市場保持活力以及香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橋頭堡,也都是有幫助的。沒有評級也彰顯了中國政府的一種自信。
每日經濟新聞